據(jù)央視新聞消息,月球背面樣品返回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圍繞這些樣品已經(jīng)取得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彰顯了我國行星科學研究的綜合實力,也為下一階段開展月球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對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研究取得了多個首創(chuàng)性的關鍵進展,在國際學術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吳福元:西方的月球探測里面一直認為說從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取回樣品是屬于月球探測的首要任務,所以中國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返回樣品,就得到了全球科學家的關注。嫦娥六號它確實在科學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我們探索月球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徐義剛:我們希望通過對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的樣品研究,能夠再進一步研究,能夠有更好的科學的發(fā)現(xiàn),特別是能夠在月球的形成和演化的理論方面,能夠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中國的學派。
2026年前后 將發(fā)射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
據(jù)介紹,2026年前后,我國將發(fā)射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同樣會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開展環(huán)境與資源勘查,特別是要尋找水冰等物質,為將來月球基地的建設打下基礎。
吳福元:嫦娥七號主要是到月球南極地區(qū),它的主要任務還是要測南極的水冰問題,因為月球上有沒有水,涉及將來月球基地建設非常重要的工作。嫦娥七號還有一個工作是要帶一臺地震儀上去,月球的二分性里面,月球的正面有地震,月球的背面沒有地震,它內部結構是不是一樣的,我們通過這個月震儀來反映月球內部的結構,特別是正面跟背面有沒有差別,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編輯 陳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