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友難辨: 冷戰(zhàn)諜海逸史》
作者:沙青青
版本:火與風| 中信出版社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不要相信任何寫在紙上的東西!”這是金·菲爾比在奧列格·戈爾季耶夫斯基請他簽名留念的書的扉頁上寫下的一行話。這兩個名字或許本不應出現(xiàn)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像這兩個人所從事的工作一樣——他們是兩個間諜,更確切地說,是冷戰(zhàn)時期英、蘇兩大敵對國組織的間諜,菲爾比從屬于英國軍情六處,其工作是防范蘇聯(lián)的進攻與滲透,而戈爾季耶夫斯基則是蘇聯(lián)克格勃組織潛伏在英國倫敦的臥底。他們本應是捉對廝殺的對手,但在菲爾比給戈爾季耶夫斯基的簽名題詞上,卻將其稱為“獻給我的朋友奧列格”——這并非簡單的客套,因為對正在扉頁寫下贈語的菲爾比來說,他還有著第二重身份,他與戈爾季耶夫斯基一樣,都是克格勃間諜,英國軍情六處的身份只是蘇聯(lián)臥底的偽裝身份,表面的身份,他們是敵非友,但隱秘的身份,卻又讓他們是友非敵。但戈爾季耶夫斯基的另一重身份則又讓兩者的關系再度反轉,因為他也有一重隱秘身份,他是軍情六處安插在克格勃的臥底——他們又是敵人而非朋友了。菲爾比或許并未覺察,但或許他心中同樣也對這位“朋友”心存疑慮,所以才會寫下“不要相信任何寫在紙上的東西!”——也包括“我的朋友”這句話。
書名“敵友難辨”這四個字,可以說概括了冷戰(zhàn)間諜史的本質,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或者更準確地說,誰此刻是敵人,此刻是朋友,對間諜來說不僅是職業(yè)需要,更是生死攸關。誤判敵友的下場,很可能是將自己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對間諜來說,信任與背叛都不是絕對的,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或絕對利益得以實現(xiàn),敵人可以成為朋友,而朋友可以隨時背叛——可以說間諜為了各自的目標或者可以稱之為信仰,他們犧牲了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那種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關系,換來的是步步驚心的間諜生涯的每一天。
與間諜小說和諜戰(zhàn)片所展現(xiàn)的科技與狠活不同,書中的間諜斗爭并沒有那么你死我活,滲透與反滲透之間確實像是一場貓鼠游戲,但就像書中所引用的英國首相麥克米倫的那句話一樣“你不能像打仗時那樣隨隨便便就一槍斃掉一個間諜。你要試探他……最好是揭他的老底,然后控制住他,但永遠不要抓他”——書中出現(xiàn)的那些著名的間諜,從著名的劍橋五杰之一的菲爾比,到阻止了美蘇對抗惡化的戈爾季耶夫斯基,他們最后都得以坐在搖搖晃晃的躺椅上講述那些或真或假的傳奇故事。諜海雖然暗流涌動但似乎并沒有血雨腥風,白手套、話筒與高腳杯遠比無聲手槍和處決刑場出場的次數(shù)更多,但那些理性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冷酷,仔細思忖,卻比殺人刑場更加令人骨戰(zhàn),就像菲爾比的那段自述一樣,1946年,這位蘇聯(lián)間諜被派駐伊斯坦布爾,以總領事一等秘書的身份為掩護,負責管理當?shù)丶鞍蜖柛傻挠g諜,正是因為他的出賣,導致數(shù)百名特工和武裝人員遭到殺害,聯(lián)想到此時的蘇聯(lián)在東歐地區(qū)所進行了一系列強制大規(guī)模遷徙和清洗行為,他的出賣行為更是令人齒寒,身為間諜的菲爾比不會不知道他所效忠的對象的所作所為,但他只是說:“當時派往阿爾巴比亞的特工都是武裝人員……他們知道自己所冒的風險,我為蘇聯(lián)的利益服務,而蘇聯(lián)的利益要求我必須挫敗這些人。只要我?guī)椭驍×怂麄?,即使造成他們的死亡,我也無怨無悔?!?/p>
間諜當然是秘密活動,但就像書中所揭示的那樣,他們的身份卻又常常受到公眾的矚目,比起他們所傳遞的那些所謂的秘密情報,被公開的間諜身份所帶來的影響更大也更為深遠。就像本書中的主角之一,英國軍情五處的原一把手羅杰·霍利斯究竟是不是蘇聯(lián)安插的間諜,這個懸案一經公之于眾,所產生的影響超出了間諜本身泄露的情報所帶來的蝴蝶效應——它讓政府內外的秘密工作成了一個街頭巷口的笑柄,動搖了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信心,也散布甚至是夸張了對敵對國蘇聯(lián)的公共恐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甚至可能瓦解社會的信任體系,將公眾信心推向一種非理性的狀態(tài)。對社會控制嚴密的政權來說,操控慫恿民眾的排外恐慌的非理性情緒,有助于轉移內部矛盾,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但對英國這樣基于公眾信任建立的政體來說,這卻可能會導致社會信任瓦解,從而造成總體危機。所以在書中,我們會看到,冷戰(zhàn)時期的英國政府冒著被大眾嘲笑的風險極力降低間諜事件所引發(fā)的恐慌與不信任的效應,而在蘇聯(lián),情況則恰恰相反,人人都可能是外界滲透的敵人,朋友也可能是敵人最好的偽裝。敵友難辨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人人都視為潛在的敵人,在伸手擁抱對方時,也不忘手心藏著一把匕首——因為對方也可能會這樣做。
這恐怕是讀完這本書后帶給人最深的感觸——冷戰(zhàn)時代所彌漫的敵友難辨的冷霧,在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紛呈的間諜傳奇的同時,毀滅了多少的信任、勇氣、良知與希望,看似復雜的斗智斗勇,本質上卻被簡化為敵友之間的對立。菲爾比的那句贈語的一句話從某種程度上說正一語點破了其本質,那就是:“不要相信”。
撰文/李夏恩
編輯/李永博
校對/王心